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
餐厨垃圾处理办法分析方案
餐厨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剩菜剩饭等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俗称泔脚、泔水或潲水。以淀粉类、食物纤维类、动物脂肪类等有机物质为主要成分,具有水分、油脂、盐分含量高、易腐烂、易发酵、易发臭等特点。
餐厨垃圾的成分根据各地饮食习惯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本项目暂按下面的常规餐厨垃圾成分进行设计,待后期对当地餐厨进行准确分析后再进行调整。
表1-1餐厨垃圾
有机物 | 杂质 | 油脂 | 含水率 |
90%~95% | 3%~5% | 2%~4% | 80%~90% |
餐厨垃圾常用处理工艺介绍
生产饲料
餐厨垃圾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及无机盐,利用酵母菌将其发酵或通过高温灭菌干燥后,制成蛋白饲料是目前国内常用的处理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一段时期内被认为是资源化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方式,但最新研究表明用餐厨垃圾制动物饲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动物吃了用动物的内脏、骨头等加工而成的饲料,实际上就是在“食用同类”。研究人员发现,疯牛病很可能就源自动物“食用同类”现象。近年来,发达国家为解决疯牛病等全球性饲料安全问题,相继制定饲料法规。欧盟于从2003年开始正式规定,严禁在饲料生产中使用同类动物的任何部位生产饲料,严禁向毛皮类动物以外的牲畜喂厨房泔水。由于餐厨垃圾中各类动物的肉、骨、内脏混合在一起无法准确分选开,因此用这种原料做饲料,在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上重大隐患。
堆肥
堆肥处理技术的工艺较为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而垃圾中的石块、金属、玻璃、塑料等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堆肥处理周期较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堆肥时要保证有机肥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就必须将新鲜的垃圾先进行分选,然后将易腐有机组分再进行好氧发酵,但餐厨垃圾的含水率高达90%左右,发酵过程中糊状垃圾将整个堆垛全部空间填死,空气无法进入内部,致使微生物处于厌氧状态,使降解速度减慢,并产生硫化氢等臭气,同时使堆肥温度下降,严重影响堆肥质量。
厌氧发酵处理
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厌氧菌,将垃圾中有机物作为营养源,经过厌氧菌的新陈代谢,最终将垃圾进行发酵降解。整个发酵消化过程在全封闭条件下完成,使消化过程充分完全,无异味泄漏。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垃圾中可腐有机物部分降解为发酵残渣,并产出沼气。
工艺比较
表2-1 餐厨垃圾处理工艺比较表
单项 | 生产饲料 | 堆肥 | 厌氧发酵 |
处理规模 | 适合中小规模的处理量 | 目前只有小型的单体处理机比较成功 | 适合一定规模的处理量 |
产品 | 饲料 | 有机肥 | 沼气、电力、有机肥 |
辅助原料 | 需各种营养添加剂 | 需大量辅助原料(调节水份,或作为结构物) | 无需外加原料 |
能量使用 | 需耗用大量电力及热能 | 需大量电力 | 对外输出电力 |
资源化方式 | 回收有机质及营养成分 | 回收有机质 | 回收能量及有机质 |
投资成本 | 较高 | 低 | 较高 |
运行成本 | 高 | 低 | 较高 |
占地面积 | 小 | 大 | 小 |
二次污染可能性 | 有潜在的食物链短路风险 | 没有 | 没有 |
应用趋势 | 受国家食品安全法等政策限制 | 适合小型的、分散式的处理规模。 | 符合国家新型再生能源政策发展方向 |